找到相关内容1707篇,用时39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解义慧剑释》讲记 第六课

    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   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。   为度化一切众生,请大家发无上殊胜菩提心!   第六课   现在我们讲量分类。量分类有名言量和胜义量, 先讲名言量。前面...境生,   观现世对境,遣除诸增益,   尽持分位。   这两者之间差别有从本体、因、果和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。每一种量都有自己因果体作用等不同分类。  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世间名言量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解义慧剑|般若|窍诀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83486464.html
  • 变革社会中社会心理:转换、失调与调适

    改革与新思维》)。不计效率公平,其实并不是社会主义原则,而是蒲鲁东主现代翻版。因为“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”,“蒲鲁东则要求现代社会不是依照本身经济发展规律,而是依照公平...   变革社会中社会心理:转换、失调与调适   在改革开放中,整顿治理经济环境,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,不能不关注和研究变革社会中社会心理问题。1989年第5期《中国社会科学》刊载...

    叶小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5388985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(2)

    观察智”、“成所作智”四智,到达于这妙果叫做佛陀,于此分“自性”、“受用”、“变化”之三身。   (注一)四分是“相分”、“见分”、“自证分”、“证自证分”。“相分”底相是相状,而以所缘为,这是心心所自体生时,和那起能缘之用同时现表现影像,即是能缘所缘对境。“见分”底见是见然,而以能缘为,这是共着心心所之自体生时,和那表现所缘影像,同时而起见照之用,而即是对于其所缘能缘之作用。但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289256.html
  • 人间佛教,薪火相传

    契机一面,以及部派思想倾向。所以他依龙树所说“四悉檀”以阐明《阿含》多面向开展。在它阐扬真“第一义悉檀”之外,有一部份是为了对治外道邪见与佛弟子特殊烦恼,那是“对治悉檀”;有一部份是...佛教空思想。   除了这些专书以外,他[妙云集]出书更早,分成讲记、专论,以及一般性文章。整个[妙云集]二十三册,是研究导师思想所不可不读经典之作;晚年之后,老人也把一些过去所写,而还没有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189873.html
  • 论师“时间”观

    ……问:何故名世?世是何?答:行义是世义。(大正27.393下)   “世即行,行即是世”,这是说,时间(世)是有为生灭法(行),是依有为法而建立,没有独自存在实体。那么,如何在刹那性、有为...具”理由来问难!而且,有部以为:文颂是不了,不可作为佛法定论,何以自己却以文颂作为教量呢?   笔者以为:这是二者基本时间观念不同所致。原来有部是以“观待”前后而安立三世差别。现在是“观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589881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可能性

    向大,妙法莲华经,开迹显本论,瑜伽行派,种姓论,成佛可能性,成佛必然性。   一、绪论   (一)定义与范畴   乘(yAna)者,名词为车乘;延申而为动词,则是载运。大乘佛教惯用“乘”...之一乘,开展出相无自性性、生无自性性、胜义无自性性等“三无自性”理论。[4]   依前述经文陈述脉络可以理解,“一乘”是指“唯一途径”。《杂阿含经》以“四念处”为离苦证灭唯一途径;而《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试述三论宗二谛义

    当时部派佛教各种偏见,欲申如来设教本怀,因此,根据大品般若等诸大乘经破斥旧说,树立新,遂造《中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等建立了中观学派。《中论》是依据《般若经》,以八不说为中心进行多方面...学说中,包括缘起性空二谛论、法性实相论、般若中道论及无相涅槃论。这几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贯通。印度中观学派传入我国发展成为三论宗。三论宗是以《中论》为中心,阐明缘起性空无所得中道实相,因而...

    慧然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3591589.html
  • 三论破神思想探讨

      再若参照吉藏大师解释,就不难总结出外道“神”主张:在以“迦毗罗”为代表数论派看来,“常觉相”是说明神相状,能知觉一切而且无时不知;“处中”是神处所,神在人身体内眼耳鼻舌身意等...种,因此不再综述。[10]   《十二门论·观作者门》“作者”有三:“能作果因缘、能观一切法空能观心(这是从法上观作者)、能作之人或能作之天等(这是从人上观作者)。[11]而在本文中所要破斥...

    觉灯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3891595.html
  • 解严后新兴台湾佛教教派理念及其形成原因

    主义比丘,还试图以「八敬法」打造紧箍,把它扣在比丘尼头上,那是很没有意义,很没有营养,而且很不合乎正义。   佛法四依不是有「依了,不依不了」之教吗?「众生平等」绝对是比任何透出阶级意识思想制度更了。同理,谈任何规章,我觉得都不能超越根本大法——「令正法久住」或「梵行久住」就是戒律十大根本法总结论。任何律制,只要是因时因地制宜法条,就有可能因时移境迁而抵触此一根本法;凡抵触根本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291832.html
  • 道德系统中德性

    规范与传统德目往往存在着某种对应性。以儒家而言,其核心道德理念具体表现为仁、、礼、智、信等等,这些道德理念无疑具有规范意义;所谓“为仁”、“行义”,即意味着在实践过程中遵循仁、原则。但在儒家道德系统中,仁、等等同时又被理解为内在德性或品格,所谓“仁者”便是指具有“仁”这种德性或品格主体。在“仁”规范下,通过“为仁”道德实践逐渐形成内在德性,又以“仁”德性为根据而展开为善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3791874.html